青阁茶心

网站公告

欢迎来到青阁茶心网站


先有卞和慧眼识玉,

才有璞玉磨石成壁。

茶心苦涩遇水甘甜,

网络青阁知己而乐。

青阁茶心座右铭

雨笠烟蓑悄归去_感悟人生_!

发表时间:2015/04/12 00:00:00  来源:原创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666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今天上网审稿,读到一篇家乡女子写的散文《蓑衣》。文章好兴致,也写得很浓丽,文笔很好,引起了我的兴趣。但我也读得出,姑娘大概是个城里人,并不晓得蓑衣的来历、编织,我就在编辑之余,拾人牙慧,也说几句。
  时代进步,有了胶质或塑料的雨衣,蓑衣不多见了。在江南,只有太湖深处,或者僻静的水湾深处,还有老者,在烟波江上,披着这般行头,垂钓自娱。蓑衣起源很早,《诗·小雅·无羊》上就有:“尔牧来蓑思,何蓑何笠”的诗句。在江南蓑衣有两种:一种由棕片缝成,不透气,也不透水,比较轻,也比较贵。一般是有钱人家穿的。一种由蔺草连缀而成,厚实保暖,四季可穿,但多用在秋冬季。譬如柳宗元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说的就是这后一种。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据我观察,在江南各地,城市或城市边缘,已不见了这种防水雨具。要想看到它,恐怕要到山水更深更远处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农民雨天下田劳作或在江湖溪水上捉鱼,全副行头是:头戴箬笠。箬笠是用粽箬和油纸竹条儿编成的帽子。上身穿草蓑衣,下身穿蓑裙。蓑衣、蓑裙是用抽了芯子的蔺草壳儿编织成的,蔺草没有节儿,光滑,不吸水。蓑裙一般是短裙,穿时,一般赤裸两腿。旧时,有些穷苦渔民穿不上裤子,少女就穿蓑裙遮羞。
  蔺草俗称石草,又名席草,草茎圆滑细长,粗细均匀,既柔且韧,它长在山路旁或沟沿上,人或牲口踩在上面不当心,会滑个跟头的。旧时,江南人家在秋天把它割来家,精选细挑,选上好的草梗晒制,晾晒好了,用一种专用小刀剥去蔺草的芯儿,这芯儿叫灯草,可做蜡烛的灯芯,也可做菜油灯的灯芯。它就是在没有电灯前,乡下点灯用的灯芯草。
  编蓑衣不是件容易事,它需要熟练精致的手艺。这活儿要求心灵手巧,一般多是女儿家来做。在江南编织蓑衣是有家庭分工的。一般是男人负责割草、晒草、剥去草芯。女人负责编织缝制。一般人家十来岁的姑娘就开始学编织蓑衣了,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已熟巧精细。江南女儿,心灵手巧,编织的蓑衣,草梢整齐,外形光滑,恰如水鸟的羽毛。一针一线,都细密结实,穿在身上,经得起风飘雨透。好的蓑衣,能保你穿上一辈子。能干的江南女人,一天可以缝制两件蓑衣。做蓑衣,一般都在农闲的冬季,一个冬季下来,一户人家可以编织几百件蓑衣。蓑衣编织好了,要把它放在下一个雨季出售。一般是由男人们在梅雨前,装了船到江南各地出售,要是过了黄梅天,就卖不动了。正如江南俗语所说:“过了黄梅买蓑衣——不派用场了”。
  在烟雨朦胧的江南,走出城郊,到山水深处或田野间,看农家、渔人披着蓑衣在雨天里劳作、打渔或放牛娃儿横坐吹笛,实在是一件赏心乐事。往往会让人想起张志和的那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那年,我在江南的乡下,撑了小船跟随渔人们在湖上打渔,看渔人们或向天撒出网花,或一根竹竿垂钓。天上降下不大不小的雨滴,在水面上敲出大大小小的涟漪。雨点儿打在箬笠上,砰砰作响。雨水顺了蓑衣又滴滴答答敲打船的甲板。随船的鹭鸶,被雨水打湿了翅膀,抻着长长的脖子,和紧盯着水面的垂钓翁,几乎是一个模样儿。
  蓑衣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还可以御寒保温。在江南,虽然大部分时间,天气温和宜人,但在雨雪天,往往气温较低。这时候,披着蓑衣就会感到非常暖和。因此,雨雪过后,乡间的农人,也会把隔潮而柔软的蓑衣铺在地头或船板上,坐下来歇歇。或者干脆躺下来望天,看云卷云舒,听风来风去,那感觉真是十二分的惬意。
  现在的江南,已经不大能看到蓑衣了。据说乡间的女孩儿大多丢了编织蓑衣的手艺。人们更喜欢五颜六色的塑料雨衣,觉得五光十色的花伞,更能彰显江南女子的美丽。今年的梅雨季很长,从六月初入梅,到现在,就要过七月中旬了,天上、地上依然是到处淅淅沥沥。行走在烟雨江南,从莫愁湖到西子湖畔,我没有遇到一个穿蓑衣的人。
  大概是上个周三吧,我走进桃花坞下一条清浅的小溪。溪水在鹅卵石上淙淙流淌,与天上的雨点一起奏响天籁之音。沿着蜿蜒卷曲的溪水,在一个转弯处,我忽然看见了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垂钓老翁。那个瞬间,我有些莫名的感动,好像考古工作者忽然看见了久盼不遇的出土文物。心中的惊喜难以掩饰:哦,终于发现了一个。
  沿着开满各色无名小花的小溪,走过一片稀疏的杨柳林,我在牛毛细雨中走进溪畔的小村。今天真是巧得很,在一口青石井的对面,粉墙黛瓦的大门下,正坐着一个编织蓑衣的人。我仔细看了,那是一个满脸沟壑的老阿婆。上前询问,老人家笑答:八十七岁了。
  我问:“阿婆,这蓑衣,是要卖的吗?多少钱一件啊。”
  阿婆回答:“不卖,不卖,这是人家博物馆订做的。”
  噢,原来如此。我不禁有些失望,摇摇头走开了。是啊,现代化、工业化的潮流不可阻挡,蓑衣,这农耕时代的旧物,就要被淘汰了。或许,我们的子孙后代,只有到博物馆去见识它了。唉,蓑衣,也是一种江南土著文化啊,怎么能眼看着它从我们这代人眼前流失?我深深的望着幽暗大门里的老阿婆,带着老花镜的她,正在一针一线的细心缝制。
  我走了,告别了老阿婆,告别了脚下的小溪。我还要告别蓑衣吗?我没有再说什么,只留下一声轻轻的叹息……

本站源码和一些文章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处理!

张永庆的空间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07-20  

( http://www.qgcxj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3013770号

苏公网安备 32083002000040号

公众号:青阁茶心